奧運計時進化的幾個關(guān)鍵時間
1896,雅典 第一屆現(xiàn)代奧運,使用秒表為選手定奪勝負。
1896年,浪琴為雅典奧運會擔任計時所研發(fā)的計時秒表19CH,有30分鐘累進盤,可分段計時,精準度達1/5。
1912,斯德哥爾摩 半自動電子計時裝置和終點攝影首度被使用在賽事里,不過還是人手操作,誤差值在0.2秒。
1932,洛杉磯 歐米茄成為奧運首個官方計時合作方。使用30枚經(jīng)天文臺認證的秒表為賽事計時,可精準至1/10秒。
1932年,歐米茄首次擔任奧運會正式計時
1948,倫敦 機器開始逐步替代人力從事更精準的計時工作。而采取定點連續(xù)攝影(Slit Scan Photography)的終點攝影機(又被稱為“魔眼”)被使用進來,這個攝影機由英國競賽終點記錄公司研發(fā),可以記錄1/1000秒的瞬間,精進了終點線的影像記錄。而當年男子100米決賽,兩名美國運動員Harrison Dillard和Barney Ewell同樣以10.3秒完成比賽,就是用終點攝影機提供的圖像最終判定由Harrison Dillard勝出。另外終點線也有了電子眼計時技術(shù)(Photoelectric Timing),一個會來回發(fā)出光速電流的設(shè)備,只要選手身體觸碰到,就能立刻將計時器停止,用以取代過去的肉眼判定。
1948年的倫敦奧運會上,歐米茄引入被人們稱為“魔眼”的首臺終點攝影機。
終點攝影機,1948年。
1960,羅馬 由于男子100米自由泳項目賽果出現(xiàn)爭議,推波助瀾了對肉眼判斷終點時間的反思,而一個在泳池終端安裝自動觸摸板(Automatic Touch Pads)的革新性技術(shù)醞釀催生。
1968,墨西哥 自動觸摸板正式在游泳賽事中使用,選手要自己用手去停止計時,精準度在1/100秒。新研發(fā)的終點攝影打印機(Photosprint)可以在比賽結(jié)束后1分鐘內(nèi)提供出一張照片,上面有運動員們跨越終點線定格的瞬間,還能精確顯示每位參賽者的最后時間。
泳池終端的自動觸摸板(Automatic Touch Pads),計時由運動員自己停止,對觸摸板施加1.5-2.5kg的壓力就足以另其立刻停止計時。
1984,洛杉磯 田徑場上的搶跑違規(guī)在此次奧運中能有更明確的判定依據(jù),因為有了“違規(guī)搶跑監(jiān)測裝置”,它是安裝在起跑器上,當選手的準備起跑動作在起跑器施加的壓力達到29千克(女運動員在27千克)以上時,設(shè)備就會開始記錄他們的反應時間,一般人類最快反應時間不會超過1/10秒,因此只要短于這個數(shù)值就有搶跑的可能。
起跑器裝上搶跑感應器,可測量選手反應時間,起跑后如果監(jiān)測到反應時間少于1/10秒,則發(fā)出搶跑信號。
2010,溫哥華冬奧會 傳統(tǒng)的發(fā)令槍是聽槍響,而聲波會有傳遞速度的問題,因此選手各自聽到鳴槍的時間,多少會受起跑排序遠近的影響,這個問題在電子發(fā)令槍出現(xiàn)后獲得解決,它在每位選手身后安裝了揚聲器,并且發(fā)令槍也改良成由一個閃光電子槍和一個發(fā)聲盒構(gòu)成,因此如今所謂鳴槍是等于同時啟動所有裝置(至少選手身后的揚聲器會同步傳聲),并且開始的信號也會同步啟動計時裝置。